桐庐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这片土地上,勤劳的桐庐人民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创造源远流长的文明。在绵长的历史传承中,众多的文化习俗在群众中流传了下来。《时尚·健康》从本期开始,分别将桐庐各乡镇的民俗风情一一展示于读者面前。
水乡祭祀 船在水乡,犹如马在草原上一样,是不可须臾分开的。在江南镇渔业村,这个富春江畔的小村,人们劳作、出门、祭祀、娱乐以及衣、食、住、行都与船关联。千百年来,水乡的人们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的风俗。江南镇有悠久的渔业历史。富春江河床宽阔,沙洲甚多,浅滩与深潭交错分布,江湾与溪沟自然形成,是水生生物十分理想的活动繁衍场所。富春江历代有专业渔民,祖辈在富春江捕捞为生,解放后才实现陆上定居。两岸沿江农户,历来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习俗,农忙种田,农闲捕鱼,自古这里就是一个“饭稻羹鱼”的地区。《史记·货殖列传》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饭稻羹鱼”是江南的饮食习惯,“火耕水耨”是其耕作方式。由于受生产方式这种根本因素的影响,江南镇形成了以鱼稻文化为特征的江南文化,“食物常足,不忧冻饿”,保持相对富足而稳定的食物来源。鱼稻文化的传统不但造就了这个鱼米之乡,也决定了江南镇的田园山水本色——江流婉转,丘低山远,村舍错落,阡陌纵横,一派淡雅清丽的水乡风光。今天依然可以看到一江碧水环绕着竹篱茅舍,田间竹木;旧时在富春江行船,都有行船规矩——传承习俗:开船敬菩萨,上船绕船头,说话避禁忌,睡觉分高低。而且,从造船到开船,不管是平常日还是庙会日,人们都要敬神灵。这自然是把水上风险的避免寄托于冥冥之中的神灵。所以,敬神是船民习俗中的首要事情。
祭祀是富春江鱼俗中最为突出的方面。据老渔民回忆,古时人们为了获得丰收和避免灾害,渔人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向各种神佛祈求祷告。其中,祭禹王的活动最为隆重。禹王就是神话传说中治水的大禹,渔人称他为“水路菩萨”。祭禹王的中心地点在现江南镇渔业村。祭禹王的香会每年四期,分别在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白露进行。其中清明、白露的春秋两祭规模最大,春祭六天,秋祭七天。每天都要唱一台戏,每台戏有四出,两出是文戏,两出是武戏,四出戏中必有一出是《打渔杀家》。主持祭祀的人叫祝司,祝司唱神歌(或称赞歌)并请神。请来的不只是禹王,还要请其他的神,譬如城隆、土地、花神、专治稻虫的金姑、花姑娘、宅神、门神、姜太公、家堂老爷等。诸神请来后,祝司便逐一向神敬酒,唱道∶“造酒尔来是杜康,消愁解闷为最高,劝君更尽一杯酒,与我同消万古愁。”敬酒之后呈上一只盘子,内有米、小麦、甘蔗、荸荠、豆、银洋、糖果、首饰、茶叶等贡品,此为“献宝”。献宝时对每件贡品都要唱颂,如唱“小麦”∶“土府埋根过半年,花开深处晚风前,家家看似三月雪,处处离割四月天。”神歌由祝司颂唱,参加祭祀的人齐声合唱,气氛非常热烈。然后,在祝司带领下,众人向禹王和诸神叩首,从而结束祭祀仪式。祭祖完成后便开始演戏。
祭俗并不能单纯看作愚昧落后的封建迷信。我们不能忽视其中表现出来的征服自然、战胜灾害的强烈愿望和古老的智慧。而且,发展到今天,祭祀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变为娱乐、交际活动。平时,辛勤的渔人成年累月甚至夜以继日地从事生产劳动,很少有时间娱乐消闲、探亲访友、借贷买卖。于是,他们把盛大的祭祀集会当作极好的机会,进行娱乐活动,与亲友欢聚,或是完成某种交易。现每年的十月一日,渔业村的人们定为本村的时节日子,大家都停止捕鱼,进行娱乐活动。
另外富春江渔民平时有一些忌讳。譬如,吃鱼的时候,不能把鱼翻转身——由“翻”造成翻船的联想,是不吉利的。还有一些讨吉利的做法,譬如,用鲤鱼表示大吉大利,用百合表示百年好合。 桃核雕刻
桃核雕刻,顾名思义就是在小小的桃核上雕刻出各种动物,人物的形象,其中以十二生肖的雕刻最具代表性。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各具情态,惟妙惟肖。还有十八罗汉、八仙过海、各种花鸟虫鱼等雕刻,刻的大多是神仙人物、避邪神兽、吉祥物等等,精巧玲珑,是一种垂挂在衣带或纨扇或绣袋下面的坠物,作为装饰和点缀,亦可玩赏。清中期始,核雕物品多用橄榄核和胡桃核雕刻,专门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手里摩挲把玩。用橄榄核雕刻的各种花船小船还可配上镂空雕刻的象牙、红木座架,陈设在微型博古架上欣赏。
核雕的材料通常包括橄榄核、核桃、杏核、桃核;雕刻的主要工具为锉、凿、钻。锉有毛锉、光锉、圆锉;凿刀有方凿、圆凿两种。先用毛锉、光锉将果核进行初步加工,再设计构思,并在果核上画样。经过了画样工序后,用圆锉按画样进行粗加工,做出粗糙的造型;用凿刀雕刻细部,并以小方凿刻画人物的眉毛、眼睛,以小圆凿刻画嘴部等;最后经过磨光,上蜡,打眼,串连成念珠,或配以底座,就成了欣赏品。
核雕艺人之核雕作品最早见于著述的则是明代之物。《清秘藏》记载明代宣德年间有个叫夏白眼的,“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明人魏学作《核舟记》,描述明代天启年间核雕艺人王毅(字叔远)所作橄榄核舟“东坡赤壁游”,人物栩栩,舟棹如画,明代王叔远精雕之桃核,邢献之精雕之核桃,夏白眼精雕之橄榄核可谓之核雕三绝,其作品传世绝少。清代有邱山核雕技艺精湛,作品传世亦少。晚清核雕艺人杨芝山的核桃雕“西园雅集图记”为其力作,林木扶疏处,怪石参差间,竟雕刻三组人物共19人,其精微之妙令人拍案惊奇。
目前,在桃核雕刻方面颇有建树的民间艺人有江南镇莲塘村的姚贤松,他用用桃核雕刻成十二生肖图案,雕刻图形栩栩如生,工艺相当精湛。
吴家村馒头

馒头是人们熟悉的食品。然而江南镇珠山村吴家自然村的馒头却是别具一格。在吴家村的馒头中,“珠山”馒头最为出名,在当地食谱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悠久的历史。
说起吴家村的馒头的来历,在当地有这样一个故事。二百多年前,南乡连在一片,在麦收割后的一段时间,农民在较长时间里吃的都是麦食,当时吃的只是面疙瘩、麦果汤、面条等几种简单的面食。后来吴家村一村民,用面粉和米酒放入拌在一起,放置一定时间然后去蒸,结果发现小小的面团,一蒸后就“发”了,里面有一空洞,吃起来味道比较好。此后,馒头便成为了当地人喜爱的食品。
目前吴家村馒头最有名的传承人是吴锦安,他从10岁开始学做馒头,他的儿子吴存升,孙子吴源良也继承了这门手艺。吴家的馒头生产有面种发酵法、酒酿发酵法和纯酵母发酵法(新发酵法),前者最具代表性,其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和面→发酵→中和→成型→醒发→汽蒸→冷却→成品。
根据传说,馒头表示发、平安,所以民间办大小事情是必不可少的,如:儿女婚嫁、上梁进新居、老人去世、办酒等都需要用馒头。现在不但是桐庐江南,已发展到整个杭州地区。
除了食用外,吴家村的馒头还有着非常广泛的意义和用途。每逢祝寿、婚宴、祭祀及逢年过节,人们都用馒头作为喜庆食品。如在喜庆酒席上,习惯在馒头中夹红烧肉,俗称“肉夹馒头”,以示主人好客,并有祝福之意。在建新房上梁合栋时,主人往往会将馒头连同糕点、糖果、甘蔗等用食品袋包装好,从房顶上往大门口的地面上抛下来,俗称“抛梁馒头”,让邻居和过往行人喜抢拾捡,以示好运、庆贺之意。也有将馒头和臭豆腐分别在油锅内煎熟后,夹上臭豆腐,俗称“油沸馒头”,当作点心食用。馒头也是当地百姓馈赠亲朋好友的上佳礼品,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杨露萌 整理)
(桐庐风情的资料收集得到了桐庐县文化馆民研部吴云坤主任的大力协助,特此表示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