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灵性——富春江山水孕育出千古名卷 |
http://www.tlnews.com.cn/ 2011年02月28日 09:23:01 星期一 |
黄子久——富春江畔一隐者 一幅画,两岸珍藏。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而充满了传奇色彩。它就是《富春山居图》,它的作者黄公望同样富有传奇色彩,乃元代一名纵情于富春山水间的古代隐者。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凝道人,江苏常熟人。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虽说出生于江苏常熟,但黄公望的一生却与浙江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究其一生,黄公望生活于浙江,也成名于富春山水。 其实黄公望初来浙江时,不过是个小小童子。南宋末年,在北方蒙古铁骑南侵的隆隆声中,陆坚来到温州过继给黄家。黄家老翁已经90多岁了,见向他走来的小男孩聪明伶俐,喜出望外。说:“黄公望子久矣。”于是,陆坚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 这个名字伴随了他一生,也为后世的人们所熟知。 在元朝,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元朝统治者马上得天下,靠的是武力而非文化,因而格外轻视文人。元朝90多年,前36年是废除科举制度的。对于黄公望来说,读书做官这条路彻底封死了。直到中年,他才得到徐琰的赏识,在浙西廉访司当书吏。后来上京到都察院,仍做书吏,经办田粮杂务。不料,他的上司张闾是个贪官,就在元朝恢复科举那年,张闾案发,46岁的黄公望受牵连入狱。出狱后的黄公望心灰意冷,他开始“隐身”,四处漂泊。 生活与前途的坎坷让黄公望更加寄情于山水之间。富春江畔留下了画家黄公望写生、临摹的身影。李日华《六砚斋笔记》说,“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也许,就是在这段坎坷的时间里,黄公望来到过富春江畔,曾驻足于子陵钓台前。 富春,是黄公望最喜爱和表现最多的山水题材。这里的山水灵性激发了黄公望旺盛的创作欲望。除了举世闻名的《富春山居图》外,他还有一幅题材相同的杰作——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富春大岭图》。由于《大岭图》一度失传,世间知者不多,直至近代,此画为著名收藏家庞莱臣所藏,1963年,庞莱臣之孙庞增将这幅国宝级名画捐赠给南京博物院。两幅画作同为描写富春山色,但风格却迥然不同。如果说《山居图》是黄公望“笔势雄伟”的代表,那《大岭图》则是“笔意简远”的典范。大岭是现在的旧县街道的古称。这里是古人由桐庐县城通往现在的富春江镇的必经之地,黄公望要去富春江,肯定要经过大岭。从创作时间来看,《大岭图》先于《山居图》,正是因为前者,让黄公望产生了创作《富春山居图》的想法,二者实为富春山水系列的“姊妹篇”。 1347年,黄公望78岁了,当他再次踏足富春江时,不禁逸兴遄飞。这里的山水,明秀中透着幽趣,清丽中饱含灵气。更何况,这里有严子陵钓鱼台。终生不仕的严子陵,无疑是元朝文人的一个精神象征。同行的师兄无用师感叹富春山水,请黄公望将其描画下来,于是黄公望便在南楼铺开纸卷,着手作《富春山居图》。开始时,他并未刻意去画,只在闲暇时,兴之所至,随意画上几笔。因经常云游在外,三四年过去了还没画好。后来,他特地将画卷放进随身的行李中,早晚有空就接着画,终于在82岁那年完成此画。 《富春山居新图》——新时代的经典 灵性的桐庐富春山水吸引了黄公望。也许应该归功于这里的山水灵秀,在《富春山居图》问世六百多年后,又一位出生于富春江畔的画家再度将这里的风景搬上了画布。他就是桐庐的著名画家叶浅予老先生。他的《富春山居新图》让人们重新勾起了对富春江两岸美景的向往。 《富春山居新图》尽管是叶浅予晚年的作品,但却与他早年在故乡的一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1916年,童年的叶浅予入县城紫霄观小学就读,头一年春天学校组织春游去梅城,当时梅城是严州府署所在地,桐庐是其属下一个县,去府城旅行,叶浅予与同学们一样,感到十分兴奋。然而,这一次旅行之所以给叶浅予留下了毕生难忘的记忆,不单是因为旅行中所欣赏到的山水美景,更在于激发起了少年叶浅予为故乡创作一幅富春江山水图的心愿。当同学们乘游船经过七里泷著名的“严子陵钓台”时,带队的图画老师安排同学记住钓台地貌,回去画一幅钓台图。回去以后,有位同学凭记忆很快画好,叶浅予看了,与自己眼中所见景色毫无二致,心里十分佩服。老人说:“我心里一直佩服这个同学的手艺,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学得这手本领。我画《富春山居新图》那个长卷,卷中就有七里泷钓台风光,可以说老笔和童年的心愿对口了!” 1977年初春,叶浅予从杭州南星桥搭乘钱航客轮溯江来桐庐。他一路手不停笔,从六和塔画起,速写本上画满了钱江两岸的农田、铁路、工厂、民居。从闻堰、渔山、里山、灵桥、小桐洲,画到富阳的鹳山,再从中埠、太平、清江口、东梓关,画到桐庐的窄溪、梅蓉、柴埠等。从江上看两岸,犹如画卷徐展,天然一幅长卷。1977年叶浅予完成富春山居新图第二稿时,曾写后记一篇:“富春山水之胜,自唐以来诗人吟咏颇多,元黄公望有《富春山居图》传世。我出生是地,1976年大病后,乘红叶满江之际,返故乡探亲,成山居新图第一稿。今年初复游富春,自六和塔溯江而上,船行水光山色间,访桐庐、七里泷、梅城、白沙诸点,并深入芦茨、茆坪山区,探寻画卷素材,完成第二稿。此卷着重描绘江山新姿,觉过实过塞,缺少灵秀之气。友人谓如此长卷,岂可无季节变换乎?一语道破此中不足之处。”1978年秋,叶浅予在富春江一处招待所里,面江索居月余。重新起稿,用重彩描绘富春江四季特征。从卷首杭州钱江春色,画到富阳暮春,以窄溪一片阵雨过渡到夏景,过了桐庐,画出一江流碧玉,两岸染红霜的桐江秋色,真是胜似春光……这幅《富春山居新图》成为了叶老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以家乡为题材的作品。 《富春山居图》——奇山异水落画中 毫无疑问,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的创作原型就来源于富春江两岸的瑰丽风景。然而,这画到底是在什么地方画的,画哪儿的,现在还有不少人在争论。然而任何熟悉桐庐富春江两岸景色的人在展开《富春山居图》后都会产生一种熟悉的感觉:《富春山居图》就是六百年前桐庐富春江畔风景的再现。 去年11月29日,在我县召开的黄公望、叶浅予与桐庐富春江山水研讨会上,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枫在仔细研究了《富春山居图》后指出,《富春山居图》主要画的是桐庐的七里泷一带,以七里泷为主体,来表现整个富春江给黄公望的生活感受。江枫指出,尽管现在文字资料非常少,已经不可考究黄公望到底有没有来过桐庐,画过桐庐的画。但桐庐的一个叫九峰,引起了他的高度兴趣。因为,历史上黄公望画过一幅《九峰雪霁图》,江枫觉得这两者之间应该有关系。而表明黄公望与桐庐之间的渊源的还有一个证据,是黄公望的《富春大岭图》。目前已经可以确认,大岭是现在的旧县街道的古称。这里是古人由桐庐县城通往现在的富春江镇的必经之地,黄公望要去富春江,肯定要经过大岭。《富春大岭图》说明了黄公望至少来到桐庐进行创作过。而由这些考证可以推及,《富春山居图》画的应该是桐庐段的富春江。 江枫先生说,1962年他曾经在富春江写生时,从千岛湖到梅城到七里泷再到杭州,一路上,他个人觉得最美的地方就是在七里泷到桐庐这一段。黄公望是一个重视写生的的作家,他通过写生的方式,通过不断丰富创作,最后完成其稿。因此《富春山居图》的实景地,也应该是选择在风景优美的桐庐段。 为了证明《富春山居图》画的是桐庐,江枫先生还专门对画做了考证。长卷山水画《富春山居图》中有洲,这是它的一个特点,也是其它画卷里没有的。而符合这一条件的富春江地形都是在桐庐的境内。这也是桐庐的特色,洲离江很近。江枫先生认为,目前桐庐境内富春江上的放马洲、(九里洲)梅蓉大堤都有可能是《富春山居图》上江心洲的原型。 江枫先生还发现桐庐的风景标志地钓台、桐君山,也能够在《富春山居图》长卷中发现出来。其中,钓台是从上往下画的。富春江边最有名的景点就是钓台和桐君山,画卷上这两个景点的角度与现在的情况也非常像,非常接近。另外《富春山居图》中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画了一株松树。在江边画这么一株松树是很有特殊意义的。作为一个画家来看,这应该与一个地方的环境特征有关系。黄公望不是随便会画松树的,他一定是受了生活感受的启发。江枫先生认为这棵松树的原型应当是芦茨的松树。这是一棵有一千三百年历史的松树,也说明了富春江边松树是非常有特色的。 另外《富春山居图》中的亭子,应当就是桐庐的合江亭、来仪亭等,这些都是桐庐作为《富春山居图》实景地的标志。江枫先生猜想,《富春山居图》“山居”的着眼点就是在芦茨,方干故里。从逻辑来看,黄公望来富春江,一定会去钓台,钓台周围就是芦茨,地理位置非常好,他一定会去拜访方干故里。 记者 杨露萌 徐军勇 |
原标题: 山水灵性——富春江山水孕育出千古名卷 |
作者:杨露萌 徐军勇 网络编辑:殷卫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