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道情思 |
http://www.tlnews.com.cn/ 2010年05月13日 09:05:00 星期四 |
■ 杨露萌 旧县是桐庐古代县治,旧县之名也由此而来。三国吴孙权黄武四年(225年),富春县分出桐溪乡置桐庐县,属吴郡。这是桐庐建县之始。桐庐在历史上曾三迁县治。建县初县治在今漏江滩附近,后又迁移至今俞赵附近。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又将县治迁至桐溪边,即今旧县址;后因旧县地势低洼易涝,交通不便,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迁至江口,即今桐庐县城。旧县作为县治近百年,而我们探访的古驿道,也就是那时的官道。走在这条古道上,总让人想起那些曾经奔忙于其上的古代先民们,不由得心头泛起沧桑的感觉。 说是古驿道,其实如果不仔细看,很难让人想像这里曾经是一条繁忙的官道。从现在的旧县街道往里走,就到了娘岭水库下。再往上,便上了“上七(里)下八(里)”的山路。整条驿道已经看不出当年的风采,最狭窄处不过是几块山石搭脚而已。因为它们的组成部分是坚硬的石块,小的如鹅卵般,大的如麻雕石,密密麻麻地深嵌在黄泥的山体里,上面长满了苔藓,露出青黝黝、黑森森的光芒。没有人知道这条翻山越岭的古驿道究竟修建于何时,只知当时这条古驿道曾连接严州(今天的建德梅城),极大地方便了商贾往来,为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史书记载,汉制三十里置驿。唐制凡三十里有驿,驿有长(官),四方所连,共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看来中国历代有修路的传统。诗经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大修驰道,宽五十步。后世驿道,起源于此。有了驿道,政令赖其畅通,货物藉其集散,亲朋在此离合。 蹀躞在这条古驿道上,任思绪漫无边际纷飞,于是慢慢喜欢上了这些石头,喜欢它们在山林里安静存在的姿势。千百年来,它们一直沉默着,以它们亘古不变的方式见证着沧桑巨变,是为了一个远古的承诺么?还是为了守望那最初的故土?它们执拗地等待着什么,表达着什么呢?岁月悠悠,谁能真正读懂它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心思?虽然我也不能真正读懂它们,但是有一点可以自信地肯定:古驿道,原始的美、独特的美,只源于它们平凡中的不平凡。驿道两旁蔓草丛生,虽说我们是空手往上爬,但没走多久便已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不知当年开山铺石的人,又是何种情形。 走累了,我们在路边石头上擦汗。山间流过的泉水不时传来低微的潺潺声,有的地方伸手可及。小鸟转鸣,飞来飞去。在山风的吹拂下,遥想一千多年前这古驿道人来人往,挑担的“杭育”声和车轮的“吱呀”声打破山间的寂静,道边这千年不变的山石,又看过了多少人旅途的匆匆。 |
原标题: 古驿道情思 |
作者: 网络编辑:殷卫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