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为心声 |
http://www.tlnews.com.cn/ 2009年11月09日 10:04:12 星期一 富春文艺 |
我素不敢读书法,因为自己的几个字写得不怎么那个。但我对书法的爱好还是有的,看人家写得一手好字觉得很艳羡;街面上看到一个什么字写得好,手指头会在裤袋里溜来溜去,并总想把它记住,但总因自己学得杂,又没有很大的决心,往往到要写这个字的时候,又按老样子写了,所以终没有什么进步。 卢公达先生,吾之恩师也,青年时深沫教泽,参加工作后一直有联系往来,对先生的道德文章颇有所了解。尤其先生有一手好书法,为我所仰望。尝闻书法是一种纯艺术,而且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艺术。现在世界上唯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家仍使用方块字,而朝鲜、日本的文字是从我国传过去的。中国书法,源于象形,其点划线条造型之美不仅仅在书法本身,“人各有体”,“书如其人”,这实在也是作者内心感情的流露和抒发。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颜筋柳骨”,板桥体的“怪”都是心灵写照。唐朝孙过庭言,“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鸾舞蛇惊之态……或重若奔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如初月出崖,落落乎如众星之列河汉,因自然之妙,非力运之能成”。这不仅仅是艺术家的追求,他们也在完美着自己的人生。先生是个做学问的人,他以数十年的面壁领悟,临池不辍,终于修成正果,书法自成一体,进入了宏观美丽的艺术殿堂,也使我们见到他的书法就如见其人。 先生有言“书为心声”,他的书作“书为心画”,“书为之心声”,“翰墨书怀”……表达的都是这个意思。他写的《礼记·大同篇》是他对人类美好社会的憧憬;他的《晨钟》是对世界持久和平的期望……我曾久久徘徊在他的巨制力作《岳阳楼记》前面,不仅为那作品的统体淋漓酣畅而感染,也使我重回范公写此千古名篇时的背景,当时先贤虽蒙逆境,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进亦忧退亦忧”,无论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什么襟怀,这无疑是古仁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先生写此名篇正是他对先贤崇敬之心的表达。先生有《忆秦娥·檀树下》一章,词曰:“壬戌夏,来到桐舍檀树下,那年头,衣食无着,风雨难遮。檀树激我思擎天,桐舍励我为广厦。故土情,年年岁岁,海角天涯。”这是先生在艰难的岁月里,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胸怀,先生为扶育莘莘学子,愿将自己的毕生热血洒向富春大地的心灵写照。先生的《忆江南》,词曰:“话友谊,诚字藏心田。投契何须分老少,相知贵在照胆肝,百岁有忘年。”先生字如其人,文亦如其人。在与先生的几十年的访聆中,我对先生的第一印象就是真、诚、谆,先生是个慈祥老人。记得2003年的新年,在叶浅予艺术馆的先生书展中,曾有一幅是一个很大的“佛”字。我知道先生不信佛,也不礼佛,我曾问先生为什么要以“佛”为书,他说:“佛教净化心灵,我们为书也要有这种心灵环境。”又说:“佛教在维护国家安定团结方面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先生虽也写一些现成的章句、名言,但大多是自撰的内容,这与许多人为书就是唐诗、宋词有很大不同。其实我们为文、为诗、为画、为曲……也都是这样,都是自己的心之所衷,情之所发,赋之于形。“书为心声”,这是先生为书的注脚,先生之为书,是在耕耘着他的一方心田。 我毫不讳言对现代书界的亦喜亦忧,喜的是我国书界从来没有像今日之繁荣,人才辈出;但也为一些人的“浮躁”、“功利”所叹息。先生之为书,他的“三不三于”精神可为此存照:“不惜付出,在于情趣;不急求成,安于寂寞;不计褒贬,敢于探索。”先生的为学精神,正是一切有良心的中国文化人所具有的。 从文字创造到“书同文”,汉字在形成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国家中实起过积极的作用;反过来通过书法又美化、雅化了汉字。书法是国粹,现已进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遗产名录”。我们要尊重汉字,让书法艺术发扬光大,写出时代特色,并让书法走向世界。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世界的,让书法艺术在中华民族的复兴繁荣中再创辉煌。 今年是卢先生的“米”寿之年,他在如此高寿之年,以“学到老”的精神结集出版了《学书感悟》一书,这是先生一生书艺的精心总结。先生的书艺心得无疑是后学们的无价之宝,并以“德者寿”、“书者寿”在先生身上得到印证。祝先生百岁人瑞,书艺常青。 |
原标题: 书为心声 |
作者:胡泉森 网络编辑:董振华 |